关于泛黄的季节性特征,众所周知鲤的体色会随季节变化。为研究公鱼与母鱼全年变化差异,我们自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每月进行解剖观察(⑨)。图中黄色标记代表泛黄个体较多的月份,结果显示两性泛黄时期截然相反:公鱼在7-9月之外均呈现黄色,母鱼则仅在7-9月显黄。这个关键时期暗示着某种生理变化——我们推测与产卵活动密切相关。⑩图表中每个点代表单条鲤,纵轴显示单位体重的生殖腺、精巢以及卵巢的重量,位置越高表示生殖腺越发达;折线则呈现水温变化趋势。


首先从雌性个体来看,卵巢重量在产卵期达到最大值,而在产卵结束后的7月至9月萎缩至最小状态。值得注意的是,卵巢萎缩过程中黄色素沉积现象最为显著。
至于雄性个体,其生殖腺在产卵期结束后的7月至9月同样呈现最小化特征,且唯独此阶段完全无黄色素沉积。推测雄性个体的性激素水平起着关键作用——当性激素分泌旺盛时易出现黄色素沉积,而在性激素水平较低的7月至9月则不易显现该现象。
关于两性黄色素沉积差异的成因总结如下(⑪):该结论仅为假说,未必完全准确。我们认为,饲料中的黄色素成分经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浆。雌性个体由于卵巢脂质组织会持续蓄积这些色素成分,导致血浆中色素浓度被稀释,因而体表黄色素沉积较不明显。
另一方面,雄性由于没有会积累黄色素的卵巢,黄色的血浆会一直存留。因此,这些黄色素可能会沉积在皮肤上,导致鱼鳍和头部出现泛黄现象。此外,雄性性激素可能具有促进黄色素沉积的作用,所以当精巢发达时,更容易出现黄色素沉积现象。
综上所述,雄性比雌性保持黄色的时间更长,呈现黄色的鲤鱼是由于其血浆本身变黄所致(⑫)。而且,雄性和雌性出现黄色素沉积的时期相反。雌性在卵巢发达时黄色素沉积会受到抑制,而雄性则在精巢发达时出现黄色素沉积,这可能是受性激素影响所致。


关于鲤鱼的生殖腺,这里补充一个趣闻。在其他实验中进行鲤鱼解剖时,我们曾发现一例同时具有卵巢和精巢特征的个体(⑬)。由于肉眼难以辨别,经过染色确认该个体确实同时具备两种性腺组织,属于典型的雌雄同体现象。此前听锦鲤养殖业者提到”原本根据精液分泌判断为雄性个体却突然产卵,鲤鱼会变性吗”的案例,现在想来那很可能就是雌雄同体个体。此外,那些性别特征模糊的个体,或许也属于雌雄同体的情况。
